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203班 品德教育(美文朗讀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品德教育(美文朗讀) 陸興中學國中部 203班





 經由同學朗讀這篇品德教育網路文章 
“ 那一天遇到一件事 讓我改變了對工作 , 對人生的看法!!  
一個讓空姐感動又內疚的真實故事
        此篇文章筆法雖然平實 , 無華麗綴飾或鮮明的大道理倡議 ,
 卻字字觸動人心 , 文中的空姐並非記錄下什麼驚人的飛安事件
 而是經由平常工作領域裡 , 一段與初搭飛機老農的真誠互動 , 
記錄下這一趟飛行勤務裡的人性的光明面 ; 在本篇文章中啟發
空姐獲得新人生觀點的 , 竟是從一位老農夫身上所獲得的啟示 ,
 在台灣小朋友的心中 , 空服員的生活並定是多采多姿, 能時時
遨遊天際並四處旅遊 ,而還可能遇上名流﹑巨星等等之類的
想像 , 但面對這麼一位土氣”的客人 ,反而使得她對自己空服
員的工作再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( 航空除幫助人與人更便利的交流外 ,
 更是聯繫起遠方情感與思念的脈絡 ) , 這段奇遇讓我們再次肯定她
服務人群的熱心 ; 而初搭機的土氣”老農 , 為人卻是土氣”的
樸實且可愛 , 文中他為怕大兒子多花錢不敢要水來喝又不敢借機上
廁所 , 風塵樸樸的搭飛機只為次子送上愛吃的家鄉薯片, 機上初見
 的飛機餐也覺的寶貴新奇不肯食用欲保留給小孩品嚐 , 常說天下
父母心 , 親情珍貴就是如此 , 且老伯不貪求的恪守本分原則 , 更是
難能可貴 , 當空姐想打包多餘的餐點給他 , 來自資源貧乏的鄉下人 ,  
竟擋的住人性原始的貪念 , 堅持不占人家的便宜 , 最後臨下飛機時
 竟感動於機上空服員給予的協助 , 哭跪著表達由衷的感謝 ,  
雖說事件到此 , 有讓人聯想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困窘
 但也替大多自認為是都會人的我們感到羞愧 ,
 想想我們能平安愉悅的渡過每一天 ,  
這是多少人相互給予的服務與幫助 ,
 我們卻常無感於眼前的諸多小小而正向的善念 ,
 品德的落實該是多麼的迫切啊 !

        初讀完此文 , 原本只為空姐的善良所感動
 但細想她的敬業與熱情更加值得讚揚 ,  
我們常說同理心比同情心更為重要 ,  
這位空姐不是只有一時同情的多給老翁餐點的小恩惠
 而是察言觀色地設想老翁初搭飛機可能需要的協助 ,  
甚至不忘在自己的服務權責之外 , 主動細心的交代
男同事看照老翁如廁 , 請地勤人員接手出機場的照顧 ,  
這些待客如親的敬業熱忱﹑職場專業態度相當值得
我們學習 ; 再說到那位樸實可愛的鄉下老人家 ,
 他所展現的守分際﹑懂感恩的行為 ,  
更是你我習慣性享受便利服務 ,  
卻不太常把別人的好心幫助放在心上的
文明都市人該汗顏的啊 ! 此篇文章語法白話﹑
內容淺顯易懂 , 所遭遇的狀況正似我們日常生活中 ,
 所面臨的品德考驗實證 , 試想我們如遇到此類狀況 , 
是否真的會拿出勇氣來幫助他人 , 或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 ,
 當受到別人給予的幫助與恩惠 , 是否能有知恩圖報的情懷呢 ? 







( I P )
那一天遇到一件事 讓我改變了對工作,對人生的看法!!
一個讓空姐感動又內疚的真實故事,看完後我的眼淚停不下來...
(圖案由網路分享取得非本文作者,感恩社會上各崗位辛勤工作的人們)



藉由空姐的文章 , 深入細想以下幾則提問 , 並請學生們文字回應 :



品德教育(美文朗讀)      陸興中學國中部 203     

    品德教育相關網路文章朗讀 , 一篇空服員遇到初次搭乘飛機的農村老伯的感人互動 , 由班上同學上台朗讀分享 , 並藉此文章延伸討論品德教育的重要及如何促進品德提升的方式。

( I P )
那一天遇到一件事 讓我改變了對工作,對人生的看法!!
一個讓空姐感動又內疚的真實故事,看完後我的眼淚停不下來...

    「品德教育」是自古就備受重視的人格教養( 古代強調五倫的重要 ) , 不論是針對社會上人與人的互動 , 亦或是或是宗教性靈上的提升 , 品德的表現正是人類能有別於飛禽走獸的寶貴之處 , 雖說人類也是天天必須面臨生存競爭的血肉之軀 , 但自稱為萬物之靈的我們 , 是否更該有為有守的努力展現出人類的生命價值。

「品德再教育」是現今高速變遷的社會所極需的 ,這不禁讓人憶已故聖嚴大師所提倡的「心六倫」,雖然聖嚴師父已離我們遠去 ,但精神常在你我身旁 ,「心六倫」值得你我時時借鏡 ;人道 :『品格如樹木 , 名聲如樹影 。我們常考慮的是樹影 , 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。』 品格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, 名譽是外在的評斷 , 提升品德的口號人人會喊 , 但每每能切身實踐的又有幾人 ?

    
經由同學朗讀這篇品德教育網路文章“ 那一天遇到一件事 讓我改變了對工作 , 對人生的看法!! 一個讓空姐感動又內疚的真實故事, 此篇文章筆法雖然平實 , 無華麗綴飾或鮮明的大道理倡議 , 卻字字觸動人心 , 文中的空姐並非記錄下什麼驚人的飛安事件 , 而是經由平常工作領域裡 , 一段與初搭飛機老農的真誠互動 ,記錄下這一趟飛行勤務裡的人性的光明面 ; 在本篇文章中啟發空姐獲得新人生觀點的 , 竟是從一位老農夫身上所獲得的啟示 , 在台灣小朋友的心中 , 空服員的生活並定是多采多姿, 能時時遨遊天際並四處旅遊 ,
而還可能遇上名流﹑巨星等等之類的想像 , 但面對這麼一位土氣”的客人 ,
反而使得她對自己空服員的工作再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( 航空除幫助人與人更便利的交流外 , 更是聯繫起遠方情感與思念的脈絡 ) , 這段奇遇讓我們再次肯定她服務人群的熱心 ; 而初搭機的土氣”老農 , 為人卻是土氣”的樸實且可愛 , 文中他為怕大兒子多花錢不敢要水來喝又不敢借機上廁所 , 風塵樸樸的搭
飛機只為次子送上愛吃的家鄉薯片, 機上初見的飛機餐也覺的寶貴新奇不肯食用欲保留給小孩品嚐 , 常說天下父母心 , 親情珍貴就是如此 , 且老伯不貪求的恪守本分原則 , 更是難能可貴 , 當空姐想打包多餘的餐點給他 , 來自資源貧乏的鄉下人 , 竟擋的住人性原始的貪念 , 堅持不占人家的便宜 , 最後臨下飛機時 , 竟感動於機上空服員給予的協助 , 哭跪著表達由衷的感謝 , 雖說事件到此 , 有讓人聯想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困窘 , 但也替大多自認為是都會人的我們感到羞愧 , 想想我們能平安愉悅的渡過每一天 , 這是多少人相互給予的服務與幫助 , 我們卻常無感於眼前的諸多小小而正向的善念 , 品德的落實該市多麼的迫切啊 !

    初讀完此文 , 原本只為空姐的善良所感動 , 但細想她的敬業與熱情更加值得讚揚 , 我們常說同理心比同情心更為重要 , 這位空姐不是只有一時同情的多給老翁餐點的小恩惠 , 而是察言觀色地設想老翁初搭飛機可能需要的協助 , 甚至不忘在自己的服務權責之外 , 主動細心的交代男同事看照老翁如廁 , 請地勤人員接手出機場的照顧 , 這些待客如親的敬業熱忱﹑職場專業態度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; 再說到那位樸實可愛的鄉下老人家 , 他所展現的守分際﹑懂感恩的行為 , 更是你我習慣性享受便利服務 , 卻不太常把別人的好心幫助放在心上的文明都市人該汗顏的啊 ! 此篇文章語法白話﹑內容淺顯易懂 , 所遭遇的狀況正似我們日常生活中 , 所面臨的品德考驗實證 , 試想我們如遇到此類狀況 ,是否真的會拿出勇氣來幫助他人 , 或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 , 當受到別人給予的幫助與恩惠 , 是否能有知恩圖報的情懷呢 ? 


「 心六倫 」的觀念與實踐
「心六倫」的特色在於它的時代性,是對當前台灣社會及國際情勢的一種回應,這與過去傳統儒家所倡的「五倫」──「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」不同。比如「心六倫」之中,提到了自然、職場和族群倫理,都是新時代的面向,非傳統五倫所能涵蓋。

我們每一個人在「六倫」之中,扮演的角色不只是一種,而是多元的。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,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:我們是為了守分、盡責、做奉獻,而不是為了爭取;即使在求自利的同時,也要尊重、關心他人。所以,一味的貪求爭取並非倫理,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   聖嚴法師說心六倫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

藉由此篇空姐的文章 , 深入細想以下幾則提問 , 並請學生們文字回應 :

. 文中初次搭飛機的鄉下老農 , 為幫孩子省錢堅持不要人陪同 ,千里迢迢的只為把孩子愛吃的家鄉味送去 ,怕薯片碎裂孩子不喜歡吃 , 不怕旁人側目緊緊將大包麻袋裝的薯片拽在身旁 ; 又寶貝飛機上新奇的餐盒 , 自己捨不得吃 , 心想著要把好的留給小孩 , 真所謂天下父母心 , 現代人大多是小家庭,孩子卻常被爸媽寵成個“ 寶 ” ,有時往往嬌生慣養,把父母的關愛視作理所當然 , 以致出社會後發生目無尊長等等的脫序行為 !
試問同學可曾對父母如此噓寒問暖﹑願意凡事都先考慮到長輩﹑以爸媽的立場為優先考量? 如果不曾細想過 , 那以後該如何做 , 才能符合家庭倫理的和諧關係呢?

. 感動於這位空姐待客如親敬業的表現 , 她所展現的正是所謂專業職人該有的服務精神 ,未來各位學子在完成學業後 , 必也會步入職場 , 形成社會裡分工合作的一份子 , 請寫出你在本篇文章中所體悟出的專業職人態度 , 或例舉你認為現在年輕人所欠缺的職場倫理精神 ?

. 本文中的老農雖然來自資源貧乏的鄉下, 卻能恪守本份的不貪求別人自願    多給的愛心便當 , 堅持不佔別人便宜且知足感恩的原則 , 著實令人佩服 ; 想想物質豐富自詡為文明都會人的我們 , 是否也有感受到每日別人對我服務與幫助上的恩惠呢?許多新聞事件裡發生的消費衝突 , 是否也因消費者本身有『花錢的是大爺』的要強心理 ? 試檢討當身為享受服務的消費者,
自我所該有的心態為何 ?

. 針對品德教育的加強學習 , 老師列舉了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心六倫 ,請同學悉心的去尋找資料或上師說卿語網站覽讀 , 並列舉其中的心倫理教育所啟發的感想 (比如舊五倫未論及的職場倫理、或環保相關的自然倫理 )

. 聖嚴法師說心六倫中所提及的校園倫理方面 , 有許多正是和我們身處的校園生活切身相關 , 如同仁師生間相互愛敬﹑師者當作育英才引導正確的人生觀 ﹑校方如何增進與家庭的溝通與合作等,有鑑於學校亦如同一個小型的社會 , 明訂法令、尊重並保障師生相互的權益 值得你我詳細領略。

品德教育(美文朗讀) 一名空姐的工作"心"發現



( I P )



那一天遇到一件事 讓我改變了對工作,對人生的看法!!
我是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,工作沒幾年,所以沒有遇到令人難忘的大事,天天都在端茶倒水的小事中度過。沒有工作的激情,很平淡。
那天遇到一件事情   第一次坐飛機的農村老伯
今天我們執行上海北京航機時,旅客很多,滿滿的一飛機。上飛機的人群中就有一位很不起眼的農村老伯伯,背著一個大麻袋,身上還有一股農村特有的土炕味。
當時站在機門迎客的我第一個反映就是現下的社會還真發達了,連農村老伯伯都有錢坐飛機,真奢侈。
當飛機平飛時,我們開始加水,加到20多排時,看到了這位老伯伯,他很拘謹的坐在座位上,直挺挺的,一動不動,麻袋也不放在行李架上,老伯伯抱著大麻袋,乍一看像是個支著地球的地球儀,直挺挺像個雕塑。
問他喝甚麼,他很驚慌的連連擺手說不要。要幫他把麻袋放在架子上,他也拒絕。只好由著他抱著了。 過一會,開始發餐了,我們發現他還是一動不動的坐在座位上,感覺好像很緊張的樣子,給他飯他還是連連擺手說「不要」。於是乘務長過去親切的問他是不是病了,他很小聲的說他要上廁所,但是不知道飛機上能不能亂跑,怕碰壞了飛機上的東西。
我們告訴他沒關係的,並叫一個男空保帶他去了廁所。等我們第二次加水的時候,發現他看著別的客人喝水,在舔嘴,於是沒有問他就幫他倒了一杯熱茶水給他放在桌子上。誰知,這樣一個動作卻驚嚇住了他,他蹦一下跳起來連連說不用不用,我們對他說:您渴了,就喝點吧。這時他做了更驚人的動作,從懷裡掏出一把錢,都是一塊一毛的,要塞給我們。我們告訴他說這是不要錢的,他不相信,說他在街上走的時候進去要水喝別人都從來沒給過他,都是很厭惡的趕他走。我們這才知道,他為了節約錢,一路上能不坐車就走,硬是從郊區走到機場附近才坐車到了機場,他身上沒多少錢,只能問路上的餐廳要水,可惜大多數時候都是被趕出來,別人以為他是要飯的。
我們勸了好一陣子,他才相信了我們,坐下,慢慢的喝著茶。我們問他餓不餓,要不要吃飯,他還是連連說不要,他說他有兩個兒子,都很爭氣,考了大學,小兒子在上大三,大兒子已經工作了。
這次他來北京看他上大學的小兒子,由於大兒子已經工作了,想把他們兩口子接到城裡來跟自己住,可是老兩口不習慣,住了一陣又回鄉下了。這次是大兒子不想讓老爹舟車勞頓,特意買的飛機票,本來想陪老爹一起去,因為老爹沒坐過飛機怕他不認識路,可是老爹嫌飛機票太浪費,死活不肯坐。
後來勸通了,老爹怎麼也不叫兒子再買一張票浪費錢,堅持自己一個人來。他背了一麻袋的紅薯干,要給小兒子吃。上飛機前安檢時,從業人員說麻袋太大叫託運,可是他死活不肯,說怕弄碎了,小兒子不喜歡吃了。我們告訴他說放在架子上很安全的,他警惕的站起來看了半天才小心的放上去。在航機期間我們一直很勤的給他加水,他都很有禮貌的謝謝我們。
可是他還是一直堅持不吃飯。儘管我們看出來他已經餓的咕咕叫。到飛機快落地的時候,他很小心的問我們有沒有袋子,給他一個,並要求我們把他自己的那份飯裝好提給他。他說他從來沒見過這麼好吃的東西,他要帶給他的小兒子。我們都驚住了。對於我們來說,天天見的飯菜,在一個農村老人眼裡是這樣的珍貴。
他自己捨不得吃,餓著,要留給他的兒子。於是我們把剩餘沒有發的餐都裝好了準備給他,可是他很驚慌的拒絕了,他說他只要屬於他自己的那份,不佔別人的便宜。
 我們都被這樣的一個老人感動了。雖然不是甚麼大事,但是卻深刻的教育了我。
本來以為事情結束了,誰知道在別的客人下完以後,他最後下飛機,我們幫他把麻袋提到了退場門,正準備幫他背上,他做出了一個讓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動作︰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,老淚縱橫的給我們磕頭,一邊磕一邊說:「你們真是大好人,我們農村人一天只吃一頓飯,從來沒喝過這樣甜的水,見過這樣好的飯,今天你們不嫌棄我,這麼熱情的對我,我真不知道怎麼樣感謝你們,希望你們好人有好報。」
一邊跪一邊說一邊哭,我們大家慌忙扶起他,連連勸他,並交代一個地面服務生將他安頓好,我們才回飛機上繼續執行我們的任務。說實在的我們真沒有做甚麼特別的事,就是給他老人家多倒了兩杯水,竟要這個70多歲的老伯伯跪下謝我們,再加上看這他背著一麻袋紅薯干。自己不肯吃,寧願餓著把飛機上的飯帶下去給兒子,還不肯多要別人的飯貪便宜,我真為我自己感到內疚,這個老伯伯教會我怎麼去善良正直的活著。善良正直的活著,是我們生存在世上的意義。你認為呢?



「心六倫」發願文



以「心六倫」建設人間淨土

我 要期勉大家一定要從大處看、往遠處想,並且考慮未來性。這「心六倫」運動是做不完的,不僅僅是一波波的活動,而將是持久性的運動。法鼓山希望藉由「心六 倫」,改變與提昇台灣社會的倫理內涵和道德形象,同時進一步影響全球華人社會的民情風氣。只要我們能做出一點小小的成果,相信就會有許多人願意來參與我 們、響應我們,和我們一起來推動。

唯 有提昇人的品質,才能建設人間淨土,人間社會的淨化,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觀念、想法的轉變做起。現在一般人都想著競爭,當然競爭不是壞事,但是站在「六 倫」的立場,每一個競爭者,除了要考量自己能衣食無虞、生活平安、發展未來,也要想到讓競爭的對手也有路走、有飯吃、生活安定,更要考慮勿把競爭的舞台弄 塌了,這才是倫理。如果只想到競爭,而不管他人及後人的生存空間,這就有失倫理,沒有道德了。

倫理是一種仁慈,是一種菩薩的悲心,在自利的要求之餘,必須要利他;唯有在利他前提之下的自利,才是最有保障的。如果只想到自利,而不考慮利他,則自己享有的利益也不會安穩,因為其他的人會來覬覦、會來爭奪。

愈是在混亂的環境之中,愈是需要提倡倫理教育和倫理觀念。希望諸位讀者都能一起來扮演「心六倫」運動的詮釋者、先驅者,希望諸位都能心懷服務、奉獻,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,這才是最好的價值,也是幸福、快樂人生的真義。


「心六倫」發願文

家庭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家庭中的每一個人,都能各盡本分,
彼此互助、尊重、包容、體諒、不計較,
珍惜成為一家人的緣分,建立一個和樂溫暖的家。

生活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啟動心中那股善的力量,
每天說一句好話、做一件好事,
形成善的循環,讓世界更美好。

校園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尊重每一個人,致力於校園和諧,
我願凡事先存好念,讓思緒迎向陽光,
我願每天說句好話,為校園做件好事,
我願校園更加美好,師生都能快樂成長。

自然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意守護大自然,也不破壞大自然,
我願以虔誠的心,做好自然環保工作,
我願地球更美好,每個人都快樂生活。
職場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與人共同分享,營造善意人際關係。
我願以負責的態度,盡力做好我的工作。
我願職場更加美好,創造更多心靈財富。
 族群倫理,從我做起
我願以寬闊的胸襟,用心關懷多元文化,
我願以誠摯的態度,尊重包容不同族群。
我願社會更加和諧,人人更愛這片土地。



族群倫理



族群倫理

觀念
「族群倫理」的意涵,就是對不同族群、文化、語言、習俗、宗教等的尊重與包容。

族 群的定義,可大可小。一般所謂的「族群」,有民族的族群、宗教的族群和地域性的族群,這是屬於較大的範疇。有這種現象是很自然的,在自然界的生態或者動物 的生存,類似這種族群的形成,處處可見。比如天上的飛鳥、荒原上的獅子、老虎,也是各有各的地盤。在某一地域之中,經常只能有單一族群的聚居,其他族群不 可越界。甚至於在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鳥類之中,也會為了地域之爭,而掀起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地盤爭奪戰。

法鼓山在美國的紐約上州,有一處禪修中心——象岡道場,在那裡四季可見鹿群的蹤跡。一群一群的鹿,互不妨礙,但是不同的鹿群,不會在同一地點出現,這一群在這裡,另一群不會靠近;那一群在那個位置,這一群也不會過去,自然形成不同的族群。

族 群之大,有民族、宗教、文化等族群;而小的族群,則如民間團體中的婦女、工商、學界、藝文、退伍軍人、政治等團體。在這些團體中,又有更小的團體,比如同 一個政黨之內,又有不同的派系,而各個派系各有自己的理念、想法和作法,也算是一個族群。小團體的族群,由幾個人組成;幾個小團體的結合,便成一個中團 體;幾個中團體的結盟,則是一個大團體。反過來說,一個大團體中,會有若干的中團體;中團體裡面,也會有好幾個不同的小團體,這是每個社會正常的現象。

修正種族偏見
目 前國際社會較棘手的族群問題,多半來自宗教和政治上的差異。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,同一國人民即是同一族群,其間不應有種族、膚色、語言之別。然 而在比較落後的國家或地區,仍存有種族偏見,這種偏見應當要修正,否則除了無法融入世界體系之外,作繭自縛的結果,本身也會被整個大社會所揚棄。

台 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,在這塊土地上,各族群之間向來和平相處,和樂共榮。可惜近年來少數政客為了選舉考量,把族群的差異性當成吸票的利器,大肆挑撥這 塊土地上人民原本融洽的感情,影響所及,台灣宛如兩個家園,對立的雙方互相仇恨,互看不順眼;甚至於同一家庭之中,也因族群議題的爭執,導致家人情感破 裂。這種平時不存在的問題,到了選舉前夕就被拿來炒作,一旦選舉過了,則又煙消霧散,這是非常糟糕的選舉文化。實際上,台灣並沒有族群的問題。

近 年台灣社會另一個快速增加的族群,是外籍配偶與其所生的「新台灣之子」。這些新族群到了台灣以後,除了有水土、語言及文化上的適應問題,他們也承受了來自 社會上某些歧視的眼光,不免過得辛苦。事實上,外籍配偶、新台灣之子已是台灣社會的一份子,外籍配偶是台灣的媳婦,而她們所生的孩子是台灣的公民,是將來 台灣社會的主人翁,這是可以預見的事實,怎麼還可以歧視他們呢?

此外,我們的社會尚有某一群人,因疾病或者其他因素,無法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,因此遭受外界異樣的眼光,這也是屬於族群問題的一種。

求同存異,尊重多元
縱 觀人類的歷史,一個社會因有多元族群的相互激盪、互助合作,往往會激發更豐富、更精彩的文化風貌,這不是歷史的偶然,然而,其先決條件,一定是要不同族群 之間拋棄對立,相互包容,才能求同存異。因此,族群倫理便是站在尊重多元的立場,讓每個族群都能發揮自己的特色,同時也要思考、照顧到其他的族群,使他們 一樣受尊重、被保護,如此才能展現多元社會的豐富與可貴。

因此,我們講族群倫理,一定是把個別的族群,置於大環境、大範圍之中,是歸屬於其中的一份子,並且想辦法照顧整體族群的利益、健康、幸福與和平,這樣,才能扎下社會和諧的基礎,才有世界和平的希望。

實踐
制定相關保護措施
在人類來講,族群的形成也是自然而有。比如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最早有原住民,其次是福建人、客家人,後來則有中國大陸各省人士的到來,若再加上早期曾統治台灣的荷蘭人,則族群更顯豐富。

另 一方面,早期客家人與閩南人之間,曾經水火不容,除了互不通婚,械鬥的情形也很嚴重。在經過磨合期之後,雙方已打破藩籬,結為親家,和平共處。晚近這幾十 年來,台灣不再有族群衝突的問題,儘管人口居於少數的原住民,有其居住地偏遠的弱勢,但政府為了照顧原住民,已有相關保護措施,並沒有因此排斥原住民。至 於社會是否給予原住民一如平地人相同的待遇,則可能還有距離,但至少不會歧視、排斥原住民。例如美國,是世界族群的大熔爐,但在美國憲法的保障下,所有族 群一律平等。

以「地球人」身分自居
抗 日期間,國民政府將臨時首都遷至四川重慶,稱為「陪都」,當時全國各省人士,紛紛從日軍占領區移往重慶。在重慶當地人的感受上,這些突然而至的外省客,與 他們乃是不同的族群。另外,小的時候,我從江蘇到上海,在我還沒有學會上海話之前,上海人一聽我的鄉音,也把我歸為另一個族群,便是外地人、鄉下佬。

一 九四九年,國民政府播遷來台,大陸各省人士紛紛跟隨,形成台灣的另一個新族群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到現在,我到台灣已將近六十年了,我自認為自己是個台灣 人,但也許仍然有些人認為我是外省人;而我到大陸訪問,大陸的人也不認同我,認為我是台胞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真是個兩邊都不受認同的人,那麼我到底是哪裡 人呢?

我自己界定我是個「地球人」,我去到哪裡就屬於哪裡,而不會說我一定是屬於哪個族群的人。而且,不論別人的眼光怎麼看我,只要我認同台灣這塊土地,我就是台灣人。

保有各自成長的空間
就 好比一只橘子,有許多子囊,子囊中有不同的細胞群。其中,橘子是族群,子囊是族群,細胞群也是族群。族群的功能是什麼呢?以自然界的例子來說,族群的功能 不在於鬥爭,而是相互保護,促成繁榮;相互支援,互通有無;小的族群支援大的族群,大的族群保護小的族群,如此整體才能健全。

人 類社會也是這樣,許多的族群在一起互動,互相支援、互相包容、互相保護,共同促進社會的繁榮共生。這樣一來,不論族群多寡,對社會都是正面的幫助,而不是 只准單一的族群壯大,其他的族群則非鬥倒不可。如果一只橘子的所有子囊,彼此鬥得你死我活,試問這只橘子還能有成熟的一天嗎?一定是子囊之間和諧共生,互 相支援,各有成長的空間,最終才能結成一只飽滿、鮮美的橘子。

建立全球倫理
近年我正在提倡一項「全球倫理」,呼籲全世界各不同族群,彼此間要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規範,大家在規約的範圍之內,相互尊重包容,通力合作,共同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。

我 們希望這項「全球倫理」,從每一個人開始,到每一個種族、每一種宗教、每一個國家,都能共同來遵守。當國際之間、種族之間、宗教之間發生任何的爭執、衝突 時,都能夠馬上回到共同的倫理基準下,來商討問題如何解決,否則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不同的宗教各自引據自己所信仰的聖典,來解釋所謂的「公義」與 「神聖」時,名詞雖然一樣,但是詮釋不同,正由於詮釋不同,所以紛爭不已,戰爭不斷,殺戮無有止盡。這對世界人類來講,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。

因此,我們要呼籲,從最小的族群,到全球共同的族群來看倫理,倫理的基礎都是相同的——站在本分的立場來奉獻、服務、照顧與包容;不同族群之間,彼此相互合作,共同促進繁榮,這就是所有倫理共通的原則。

職場倫理



職場倫理

觀念
大 約二十年前,曾任財政部長的李國鼎先生,曾經提出「群我倫理」,以補充固有「五倫」的不足,主要講的就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倫理關係。這在當時引起不小的回 響,只是「群我倫理」的涵蓋面雖廣,但表現的內容不是界定得很清楚。現在法鼓山推出的「心六倫」,當中有一項即是「職場倫理」,應可把這種群我關係的互 動,表達得更完整。

良好互動是職場倫理的根本
職場倫理的涵蓋面很廣,包括政府、民間等公民營事業單位場所,也包括非營利事業的團體組織,凡是人與人之間工作上的互動關係,都叫做「職場倫理」。

在 過去的農業社會,職場並不容易凸顯。因為農業時期的工作型態,通常是單獨的個人或者一個小家庭在經營,比如裁縫、木工、理髮,都是單純的個人工作,並沒有 所謂的職場問題。此外,在英國或瑞士有著大牧場的國家,通常牧場就是由一個家庭負責,在山坡上放牧幾十頭的牛羊,便成為一個牧場,甚至有的牧場只有一個人 在經營。像這種情形,牧地雖廣大,但不能稱為職場。我也曾在加拿大看過一個農場,幾百畝的農地,從耕地、播種到收割,全部由一個人操作農耕機完成,這當然 也不能稱為職場。

職場是今日社會的產物,二十世紀以後,群聚型的都會城市成為人口的聚集中心,就連市區以外的郊野也在城市化,因此職場漸漸形成,從過去家庭式、家族式的產業,轉變而成為集團式、群體式的生產機構,所有的生產組織、工作場所,和參與的工作人員,都跟過去不同。

此 外,過去民間的種種行善,如造橋、鋪路、布施湯藥等,都是個人或者少數幾人的義舉,不算是一個慈善團體。現在,非營利事業組織的成立,能把一群有心人集中 在一起從事公益服務,這也是職場的一種,就像企業的管理一樣,也要注重經營和職場倫理。可惜的是,有些非營利事業團體不善管理,辛苦募來的錢,竟有一半是 用在人事費用上,花在目的事業的錢反而不到一半,那是非常可惜了。

實踐
互助互利,回饋貢獻
職場有大有小,主要的職場關係可分為三方面:投資者、員工與顧客。投資者雇用員工來推動生產,以創造好的產品來為顧客服務。在這當中,投資者可能不只一人,員工也有一群人,而服務的顧客當然愈多愈好,這些人在職場上產生的互動關係,便是職場倫理。

職場倫理中,首先是資本實業者,他們運用自己或者結合與他人的人際關係、工商關係、國際關係等,從事事業的投資生產,因此要有工作人員來執行。在工作人員之中、有的付出勞力、有的花費心思,譬如現在許多的工作,都是透過電腦和網路來達成,真正勞動的項目不多。

健全的職場倫理是,任何一方都要盡心盡力完成工作,創造企業利潤,而以最好的產品回饋給社會大眾。這樣一來,投資者、工作者與顧客三方受益,對社會都有貢獻。

各盡其責,服務奉獻
因 此,無論是大公司、小公司,或者跨國企業,都應該盡到職場倫理的責任,大家各盡其分,各盡其責,有多少的資源與能力,都應該奉獻給團體和整個社會。反之, 如果企業的負責人一心只想賺錢、欺壓員工,而員工只貪圖一份薪水,工作時偷雞摸狗,或者用欺騙的手段來榨取顧客的利益,這些都與職場倫理背道而馳。這樣的 企業,或許一時之間可以獲利,但是長期來看,一定是弊多於利,賺得了小錢,賺不了大錢。

互利的共同體
在 職場倫理中,投資者、員工和顧客三者之間,是一種互助的社會關係,更可說是一個共同體,彼此的利益都需要兼顧,不能只維護單方的利益。職場倫理,是一種相 互關心、互助合作的關係,職場雖分有不同部門,但是各部門之間,應該是互通有無,彼此支援、和睦協調,而上下之間暢通無礙的。否則,大家不會對工作盡心盡 力,甚至還會有人斤斤計較,覺得自己的付出與獲得,不成正比。

職 場倫理在講求盡心盡力、盡責盡分之餘,更應彼此愉快的互動與合作。在職場中,如果每個人都能無私奉獻,克盡本分,工作就會非常順暢愉快;如果大家只是計 較、攻擊、批判,彼此的力量就會分散抵銷,一加一不僅不等於二,甚至只有二分之一。在這種情況下,部門愈多愈不容易團結,而員工在公司任職愈久愈痛苦。

重視人品德行
有 的人能力很強,但是品德低下,沒有職場倫理的觀念,這樣的人不會受歡迎,對公司、社會也不會有大貢獻。還有,不重視職場倫理的員工,不容易找到穩定的工 作,因為他們一到新的職場,就把職場關係撥弄得很複雜,所以每個職場都待不久。這個問題出在自己身上,需要自己看到問題,才能解決問題。但是也有的人,才 剛加入新公司、參與新部門,該部門因他而整個改觀,工作士氣也大為提高。

希望每個人進入職場後,都能為自己所在的職場加分,使得職場的氣氛溫馨和睦、欣欣向榮,而與你一起工作的同事,都能感受到你所帶來的正面影響,這樣的時候,你便是一位自利利人的菩薩了。

自然倫理




自然倫理

觀念
自 然,是指地球的整體大環境,原來不在傳統的倫理之中。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五倫,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人際關係,這是儒家的人文思想,以人為主體考量。 可是,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萬法唯心,無論是人的精神層面,或者人為的各種活動,乃至於自然宇宙之中的一切萬物,都與人的心相關,因此,人與人的互動是 「法」,人與自然的相處也是「法」,況且,人與自然應是更密切的關係。宇宙一切萬物,都需要依賴自然來滋養,人類也是如此,不管是過群體生活或者單獨的居 住,都不能離開自然。

自 然倫理的關懷主體是自然生態,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和環境。非生物的資源,例如金屬、石油、煤等礦藏,雖不是生命,但與生態有關。因此,這裡所說的自然 倫理關懷,除了直接保護有機生態之外,還包括間接保持各種資源之間的平衡與永續,凡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、一塊石頭,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,人類使用它們,就 應該珍惜它們、保護它們。

自然是人類共有的大身體
許多人都知道地球正在暖化的現象,但是真正重視、探討改善之道的人並不多。如果人類依然我行我素,對地球的破壞無動於衷,地球還能有多久的未來?過去人類寫下了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,往後人類還有另一個五千年嗎?

我 們呼吸一口空氣,喝一滴水,吃進一口食物,都是大自然供給;我們醒著的時候,睡覺的時候,移動的時候,安居的時候,也都與自然息息相關。自然就等於是人類 共有的一個大身體,而人類居於此身之中,就應該善盡保護之責,使得這個大身體健康、長壽綿綿,讓未來的子子孫孫也能夠在地球的大環境之中,享有與我們此刻 相同的生活環境和生存資源。

可 是,事實恰恰相反。人類非常聰明,尤其是二十世紀下半葉進入高科技時代以後,人類想盡辦法以各種高科技的機械、技術,前進大自然、征服大自然,美其名是 「開發資源」、「繁榮經濟」,實際上,大多數的開發,不管是海洋、高山、林地、礦區等,每一種都對大自然造成嚴重的破壞。這種作法,不僅無法使得地球更健 康長壽,人們也無法承諾留給下一代美好的自然環境,究其原因,就在於我們對自然的無動於衷,對大地的不負責任。

許 多報導都指出,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,地球上有許多地方的生態,均出現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急遽變化。譬如原來終年積雪的高海拔山區,冰層已漸漸融化,降雪的速 度遠不及融雪;有些滑雪勝地,原來夏天也可以滑雪,現在只有在冬天才有足夠的積雪厚度,春夏滑雪的光景恐已成歷史;在某些地區,冰山正在消失之中。數年前 的冬天,我到瑞士指導禪修,在白雪皚皚的山頂上,不遠處可見一條冰川,當地人告訴我,這幾年冰川融化的速度非常快,不到十年的時間,冰川已後退兩百公尺, 而且每年消退的速度愈來愈快,讓人非常憂急。

珍惜唯一的地球
現 在大家都有共識,地球只有一個,地球不能毀滅。也許有人以為砍倒一棵樹、剷平一座山丘、捕捉幾隻保育類動物,地球尚不致因此而毀滅,然而這是井底之見。因 為人類的家園就在自然之中,人類生存所賴以維生的條件,都是從自然所供給的。因此,當有任何一個人破壞、消耗自然資源,就等於浪費了全體人類的資源,即是 把後代子孫的資源一併糟蹋了,更有甚者,當地球環境惡化之後,人類的健康將受其影響,而人類生命的保障,也會愈來愈脆弱。

雖 然自然不會說話,但是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、資源,不管是自己買的或者別人送的,都不應該浪費。關心自然倫理,不破壞、不浪費地球資源,要從每一個人做起, 進而去保護、改善地球環境,使地球更具有未來 ,使人類的生存空間更有安全感。這種對自然資源及自然環境的關心和付出,就是我們所提倡的「自然倫理」。而我們提倡自然倫理,是希望大家重視自然環境改變 的事實,更要時常想到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。

實踐
少砍樹,多種樹
我主張少砍樹,多種樹。在法鼓山園區建設過程中,我們為了保護原生的樹種,特別進行移樹工程,前後歷時兩年有餘。移樹工程就是把工程預定地原生的樹種,暫時移至專有的移樹區,待工程完成以後,再移回原地種植。

中國大陸在毛澤東的時代,主張大量砍樹轉作農耕用地,即使山林地也不放過。現在他們已經修正了,重新開始種樹,在大陸的東北、西北地區,漸漸都在復育,雖然因為雨量少,生長速度慢,但至少是好的開始。台灣則聽說已有相關的林務單位,分別在不同林區負責砍樹和種樹的工作。

可 能有人知道,加拿大生產的原生紙漿很有名,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他們每年的種樹量也相當可觀。在歐洲地區,凡是砍樹的地方,就會有種樹的配套計畫,在一批樹 木砍伐之前,一定是先種下另一批新樹苗,待其成長,務必做到最基本的環境平衡。台灣也應該見賢思齊,在砍樹之前,先有種樹的計畫。

美化環境
此 外,法鼓山園區中許多原本蕪雜的荒地,經過整理和整體的景觀規畫,現在已是一處處井然有序、令人賞心悅目的公園、步道,植物花卉四季盎然。這是我們對自然 的一份用心,使自然環境更整潔、更美化,而讓所有來到這裡的人,都能感受到自然的一份境教,在每個腳步之間,生起與自然對話的感動。

有 一次,我在美國的道場主持禪修,當中安排了出坡的勞務時間,有人負責去除草。禪修結束之後,有位學員特別來問我:「師父說地球上的萬事萬物,都各有角色與 任務,這些雜草也是生命,也有一份任務,既然如此,為什麼要拔除它們呢?」他這麼說也沒錯,但問題在於道場不是荒野,功能不同,而我們是以整理、美化的方 式來愛惜大地。拔雜草是為了環境的整潔、美化,使同一區裡的高級植物,如樹木等能順利成長,也達到綠化、清淨空氣的功能。居家可在陽台種植盆栽,或者有較 大花園的家庭,則可多種樹。

所以,人和自然的相處,不僅要避免破壞,也要進一步培養、美化自然,這是積極的自然倫理。除此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要珍惜各種自然資源。事實上,自然資源是不可能永續使用的,因此當更加珍惜。

保護水資源
我剛到台灣的時候,在南部鄉下經常看到人們在地上打一個小洞,就有地下泉水湧出,對農地的灌溉相當好用。但是現在,地下水已愈來愈少,主要是因長期過度使用,水源已經枯竭。現在政府正實施地下水源的保護政策,一方面限制、減少水井的開挖,另一方面,封井的數量也逐漸增加。

水 資源是台灣非常珍貴的資源,可是很少人意識到這一點。台灣的水資源,除了地下水之外,其餘可用的水,一種是海水,另一種是雨水。海水需要淡化,雨水則需要 水庫的儲存,才能運用。然而受地形限制,台灣能夠建築水壩和水庫的地點並不多。現在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,將來可能更多一些,相形之下,水資源就更不足 了。反觀夏威夷也是一個海島,同樣也有水資源限制的問題,當地政府因此以限制人口的居住,來達成水資源的有效管控。台灣如果再不珍惜水資源,用水毫無節 制,說不定將來也要採取限制人口措施,或者人口必須外移,才能解決用水的問題了。

重視水土保持
台 灣的地形多起伏,秀美的山林之地已不多見。過去政府鼓勵農民種植高冷蔬菜、水果,藉此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,此用意雖好,但是多年後發現,高冷蔬果固然鮮 美,然而高山山坡地遭開墾破壞,林木被大量砍伐,導致水土保持功能喪失,一遇豪雨,經常演變成災難。此外,農民耕種使用的肥料,也造成土壤的污染,經雨水 沖刷而下,對下游居民的民生用水,也是一大問題。

像 這種情況是非常嚴重的,一定要設法改善,否則等到水土保持出了問題,山形結構漸漸改變,災害的發生也就無從避免了。過去台灣很少出現土石流,現在一到豪雨 季節,山區民眾就擔心爆發土石流。原因是什麼?因為山林地被過度開發,致使地質鬆動,一遇暴雨即無法負荷,也就爆發了土石流。有人說這是大地的反撲,在我 認為,這是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結果。大地如慈母,只是承受再承受,而人類對大自然予取予求,開發、破壞、污染等,極盡能事,等到大地承受不起、發生了災變, 卻說是自然的反撲,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。

此外,有些不法商人盜採河川砂石,造成河川地形改變,影響河川的穩定性,也是極自私的行為。

以身作則,帶動他人
因此我要呼籲,保護自然是每個人的責任,不是少數幾個學者去關心、研究就罷了。學者的研究是提醒我們,人人都要本著良知來保護自然,自然和你、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
有人問我:「升斗小民如何保護自然?」一般人既沒有能力去開發自然,更不可能破壞海洋、空氣、森林、土地等資源,頂多是浪費幾張紙、一點汽油,多製造些日常垃圾而已,可是再怎麼浪費,也比不上那些靠權力、財力、政治力的人,用大型器械開發山林、破壞河川、污染自然。

但是我認為,保護自然,重要的是從自己做起。那些大財閥、大國家所進行的生態大破壞,一般老百姓也許無法阻止,可是大家不要氣餒,至少我們可以不去響應。至於個人如何保護環境?就從不浪費資源開始。

自然倫理,是從自己做起,除了不浪費、不破壞自然環境,更要愛護、珍惜有限的自然資源,同時,透過一己的影響之力,也讓身邊的人認識自然環保的重要,共同對我們所寄住的自然大身體,盡一份保護、照顧之責。

校園倫理



校園倫理

觀念
校園,看似單純的學習環境,其實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。譬如一個校園,有老師、學生、校長、各級主任、班級導師,也有家長會、校董會。

作育英才,相互愛敬
總 體而言,校園倫理的主體是老師、學生和家長。我聽到現在許多的老師、學生和家長,大家都各有苦水。譬如,老師覺得現在的學生不管做錯什麼,老師就是不能管 教、不能責備、不能勸勉,否則家長便上門理論;但如果學生成績不好,家長則認為老師沒有善盡教育之責,所以他們很感嘆。站在家長的立場,他們也抱怨現在的 老師沒有愛心、沒有耐心、沒有責任心,每天只是固定上下班,不是真的有心作育人才。

這 其實也說明了一種現象:現在的校園,學生不像學生,老師不成老師,與校園倫理關係密切的家長,也沒有盡到責任,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,放任他們為所欲為。至 於最高的教育行政單位,也給予學生十足的自由,這樣的作法立意雖佳,鼓勵學生能充分發揮才學,可是往往自由過度成了放縱,反而造成其他同學、老師的困擾, 甚至妨礙到整個校園。

當前台灣深受西方文化影響,西方社會講求平等,為此也有學生要求跟老師平等、跟社會人士平權。但這種平等是有問題的,當中沒有考慮到校園倫理,也沒有思考到自己應盡的本分和義務,只想要享受權利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

師生的倫理,是建立在雙方相互愛敬的基礎上,如果教育決策者能對老師、學生、家長制定一套倫理規範,使三方各盡各的職責,各盡各的義務,如此才能教育出品德和學養兼美的下一代。

實踐
因材施教,潛移默化
校 園的主體是學生,而學生之中,有的人智商高、有的人智商低;有的人學習能力強,有的人學習能力差;有的學生性情穩定,有的學生個性毛躁;此外,有的學生家 教嚴格,也有的學生完全不受家庭管束。在如此學生背景、資源與條件各各不同的情況之下,而要校方和老師以全然平等的方式教導,的確不容易。因此,乃有古時 的「因材施教」法,也就是師長針對不同學生的特質、條件,施予個別的教導法。

但 是要做到「因材施教」,除了老師要付出愛心、耐心之外,也跟教學的智慧、技巧有關。譬如,能力強的老師有懾服力,能把班級帶好,能感化性情頑劣的學生,使 他們改變、向上;帶班能力較弱或者經驗不足的老師,則常常感到力不從心,一段時間下來,除非自己能有所改善,否則就容易對自己或學生感到氣餒。

引導正確的人生觀
以 現在的國中、國小校園來講,平均每班有數十人,只由一位班級導師負責,班導師的責任與壓力由此可知。其實,不僅是班導師,一般專任老師的責任也很重大。站 在宗教師的立場,我建議老師們在課堂上傳授知識、技術課程之餘,最好也能夠把正確的人生觀融入教學,在潛移默化中,幫助學生的學業和品行一起成長。還有, 同學之間的互助、奉獻也很重要。校園之中,能把行為異常的同學拉回正軌的力量,有一大半來自同儕的影響,因此不可小覷。這也是校園倫理中可貴的一環。

增進溝通與合作
不 過,孩子的教育,師長有責,家長更應負起大半的責任。如果家長能夠留心家庭教育,使孩子的情緒穩定、心態健康,則不論孩子的智商高低,基本上都是肯受教的 學生。如果孩子缺乏家教的陶冶,在校不受拘束、不聽管教,很可能成為麻煩的製造者,那就需要老師多一些照顧,以彌補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。

但是現在的校園問題重重,譬如老師與學生的對立、家長與老師的衝突、校園性侵犯醜聞、高年級學長恐嚇低年級學生,以及吸毒等等,在在使人震驚。這也凸顯了校園的老師、學生和家長,都對自己的角色、本分認知,模糊不清。

學 生的角色是求學受教,老師扮演的角色是傳道、授業,及協助學生養成健康開朗的人格,而家長則是支持正常教育體制發展的後盾。可是現在的校園,學生人權至 上,無論學生是否犯錯,老師都不能輕易處罰,否則就可能招徠學生或者家長控告,形成輿論洪流;輿論反應輕者,老師被記過處分,輿論衝擊重者,可能從此丟了 飯碗。

要建立一個正常健康的校園倫理,一定是學生、老師和家長三方面,彼此各盡本分而相互尊重,多作一些溝通,才能改善目前層出不窮的校園問題,真正替國家社會作育明日的棟梁之材。

明訂法令,保障權益
在 今日社會,尊重人權固然重要,學生的隱私權當受保護,問題是應該要尊重到什麼程度,保護到何種範圍,這是值得討論的。舉例來講,如果老師懷疑學生上學攜帶 毒品,是否有翻查學生書包的權利?站在保障人權的立場,未經當事人同意,老師不得翻查學生的私有物品;但是站在維護校園安全的立場,如果老師心存疑慮而不 查,而學生真的私帶毒品,在這種情況之下,因為未能即時阻止學生走上遭受毒品戕害的不歸路,老師是否也應負起監督不周之責﹖

譬 如選舉,我國憲法明文規定:國民須年滿二十歲以上,才具有選舉資格。這是以二十歲成年人的平均心智年齡,作為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普遍基礎,而賦予公 民權。可是在孩子未成年之前,通常要由家長負起法律 護人的權責,也就是家長同時具有保護及教養的權利與義務。至於在校園中的學生與老師互動的關係,是不是也應有一套規定可循?

現 在許多老師都在抱怨,他們對頑劣的學生完全束手無策,學生怎麼吵、怎麼作亂,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;有時罰學生站也會被指責,乾脆就不管不教,但求把該有 的課業進度完成就好了。這是很悲哀的事。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,這些行為不受管教的孩子,既處罰不得也教育不來,到最後只好請他們轉學、退學了。這也是個大 問題。

在我認為,現今校園存在的師生衝突、體罰、 侵犯和吸食毒品等等問題,應該要有法令的配合,同時要由老師、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,才能見其改變。